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口號萬歲 > 第34部分

第34部分(第1/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怪獵:獵人的筆記同步遊戲屬性,我成為了全球最強全民海島求生:我提前進入一年全民載具求生,我有無限賦予能力全球穿越,我在塔防遊戲裡成神地球資料化後,我在遊戲裡生活求生遊戲:末世大佬玩嗨了幻光四戰爭騎士,我能融合萬物我踢的養生足球我,神級輔助,帶領Uzi奪冠海島求生:我的幸運值爆表了籃壇傳奇巨星:巔峰之路足球:重生當教練,冠軍拿到手軟打造領地太累?我有多重影分身!網遊:我獲得了即時殺戮的能力這就是通天代的含金量嗎?網遊之無雙崩壞:遊歷四方全民求生:從鬼屋開始建立黑暗帝

你也可能叛變投敵,反過來屠殺革命同志,比敵人還兇殘十倍啊!憑什麼蹲過幾天監獄就向人民要求這索取那的,四萬萬人民受了那麼多苦,他們向誰顯擺、向誰索取去! 我講這一番陰陽怪氣的話,並不是要說蹲牛棚者都是罪有應得。我知道他們中很多是冤枉的,還有一部分確實跟極左勢力進行了鬥爭。我想提醒的是,大凡一件事成了時髦,就難免有假冒偽劣跟著起鬨。就像我小時候,連老地主都企圖憶苦思甜,那一樁樁“血淚史”,裡面有多少水分?我們有過這方面太多的經驗,今天不應該重蹈覆轍。現在的學生,以為牛棚是比監獄還可怕的地方,裡面天天是殺人、自殺、拷打、餓飯。這樣的牛棚固然也是有的,但全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而且“文革”的前中後期也頗不一樣。真正實事求是的態度,是應該勇於回憶那些對自己現在處境不利的往事,如同真正的學者,不能隱瞞對自己觀點不利的材料。一切隱瞞都是要遭到歷史的報應的。“牛棚”問題也是如此,不要戲劇化,神秘化。在回憶知識分子受苦的文字裡,楊絳先生的《幹校六記》和季羨林先生的《牛棚雜憶》的寫作態度是值得讚賞的。它們有立場,但是不誇大;有幽默,但是不歪曲。任何人的回憶都難免主觀性,但只要心態端正了,不是企圖去分一杯權力之羹或是妄想成為“歷史問題決議”,那麼那個主觀性本身也就容易成為客觀性了。 懷著這樣的想法,我也來打個秋風,回憶一下我跟父親“蹲牛棚”的經歷。我先宣告,我回憶的“牛棚”可能是全國情況最好的“牛棚”,完全沒有那些兇巴巴、血淋淋的場面。我不敢以這個“牛棚”代表全國的“牛棚”,正如我反對用個別人的“文革”代表7億人民的“文革”。如果有人不喜歡我的回憶,您可以否認我說的地方是“牛棚”,專門把“牛棚”定義為毆打屠殺知識分子的特別監獄好了。 “文革”時我的確是小孩子。我1964年出生,儘管早慧,兩歲以後的事基本都記得,但也不過是記憶力強而已,當時的判斷力是沒有的。我一生都喜歡不加判斷地記住儘可能多的東西,需要判斷時再判斷。因為判斷不是永恆的,記住的卻是真東西。相比於用兵一時,我更喜歡養兵千日。 大概是1970年左右,我五六歲的時候,反正是我上小學之前、我妹妹出生之前、林彪摔死之前,我的小人書不到100冊之前,我有了一次跟父親“蹲牛棚”的經歷。那時不知道“牛棚”這個詞,這個詞分明是南方來的。我們北方牲口的寓所一般不叫“棚”,都叫“圈”,有馬圈、牛圈、羊圈、雞圈。老舍《四世同堂》的真實故事地點就叫“小羊圈衚衕”。南方朋友經常攻擊我們北方人的“普通話話語霸權”,其實我們吸收了大量的南方詞彙,泰山不辭土壤,滄海不捐細流,這點霸權來得容易麼?比如現在我也覺得“牛棚”這個詞很好,顯得比“牛圈”更簡陋更惡劣,更能突出“四人幫”對自由主義英雄的迫害,所以我就用“牛棚”。 事實上直到以後,我才聽說世上有“牛棚”這東西。後來就越聽越可怕,好像是納粹的集中營,有過一陣切齒痛恨的時期。再後來弄明白,他們說的“牛棚”並不是本名,原來是個比喻,而且是區域性地區的比喻擴大到全國,也就是“話語霸權”,指的就是“文革”中各單位強迫“牛鬼蛇神”和其他有問題的人員集中接受思想改造包括勞動改造的臨時性管理場所,當時多數叫“學習班”。這麼一來就想到,那東西咱不陌生啊,小時候經常看見,鄰居們很多去過,本少爺還親自駐紮過呢。 記得是一個碧藍碧藍的下午,父親沒有在外面喝酒就回了家。他不喝酒時非常英俊,濃眉大眼,鼻直口方,一看就是當過解放軍下級軍官的那種英武氣質,比孫道臨、王心剛、於洋都漂亮。我的小朋友們經常到我家瞻仰我父親的戎裝照、撫摩我父親從部隊轉業帶來的東西。那天父親跟母親商量了一些什麼,我在外面跟小

目錄
飛翔的日子絕世猛龍當宅男遇上修真界痴心王爺悍王妃帝君,過來讓我勾搭一下纏綿至死
返回頂部